北京化工大学“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国家赋予高等教育的任务和使命。多学科交叉是创新的源泉,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面对国家和社会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学校决定实施“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计划”,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搭建平台。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为指引,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以“学科交叉班”为载体,以重点实验室和科研资源为强大后盾,以高水平科研团队引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大化工领域培养一批基础扎实、具备多学科交叉知识背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高水平、高素质后备人才。
二、基本思路
充分发挥高水平科研团队的教师与科研资源优势,组建基于不同学科背景下的“学科交叉班”,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科研团队为主导的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平台。
科研团队组建“学科交叉班”教师指导小组,学生在教师指导小组的指导下,通过参加团队组会、研讨课、科研项目研发等学术活动了解相关学科的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启发科研与开发兴趣,培养创新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通过承担综合性项目或课题的研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研究能力。
三、组织管理体系
学校成立“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计划”)领导小组,负责计划的日常管理和政策保障等工作。
领导小组由分管本科教学的副校长担任组长,教务处处长担任副组长,小组成员包括分管相关工作的教务处副处长、各学院教学副院长等。
四、具体实施方案
(一)实施计划的范围与学生规模
“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计划”的教师指导小组遴选条件为:各类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机构等高水平科研团队,教师指导小组的负责人为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院士、长江、杰青等高层次人才自动获得组建学科交叉班教师指导小组的资质并可以提出申请招生,学校倡导跨院系、跨学科组建学科交叉班教师指导小组;在年度考核中不合格并被中止实施培养计划的教师指导小组负责人和团队,重新提出招生计划时应通过学校的审核。
教师指导小组在全校各本科专业选拔学生成立“学科交叉班”。“学科交叉班”一般由10-15人组成,学生应该来自至少3个不同学院且不同学科专业的在校本科学生。
(二)申报程序
1.科研团队组建教师指导小组,小组负责人向所在学院报名参加“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计划”。
2.科研团队所在学院负责协调组织“学科交叉班”,科研团队与所在学院一起负责“学科交叉班”学生的选拔工作。
有关学生选拔事宜如下:
●基本条件:在校本科生中学习优异(一般应满足GPA>3.0),思维独立并活跃,立志在某一科研或工程领域深入学习的学生。
●选拔程序:实施双向选择。满足基本条件的学生自愿报名,选择科研团队,相应的科研团队组织面试,考核后确定“学科交叉班”学生的初步名单。
3.科研团队填写《北京化工大学“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申报书》(附件1),由学院集中将申报材料报送教务处教学科。
4.学校“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计划”工作小组组织专家评审遴选“学科交叉班”,遴选结果公示后报校长办公会批准确定“学科交叉班”最终申报结果。
(三)培养过程
1.培养模式
对“学科交叉班”学生实行“学院制”与“科研团队指导制”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学生须完成所在专业培养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科研团队的教师指导小组负责为学生开设本科生研讨课程,安排学生选修部分跨专业课程、参加科研团队组会、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科研课题的研究等活动。指导小组负责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分别记入学生的通识课学分、创新学分或毕业设计(论文)学分。
2.学籍管理
“学科交叉班”学生本科阶段的学籍保留在原学院和原专业。经过科研团队和“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计划”学术指导小组推荐和学校组织的考核,表现优秀的“学科交叉班”学生择优推荐免试硕士学位研究生或者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四)实施方案
各科研团队要加强对“学科交叉班”学生的培养,使其尽快了解学科前沿知识,努力培养其科学素养和科研能力。要研究制定并完善跨专业选课计划、研讨课计划、学术交流计划、科研课题研究计划及其实施方案。
1.跨专业选课计划
本着因材施教原则,指导小组教师与学生商定选修其他专业课程计划,并通过学院教学管理人员与教务处沟通学生选课事宜。
2.研讨课计划
教师指导小组每学期应开设一定数量的研讨课。研讨课围绕科研团队研究课题所涉及的领域,将学科交叉知识与科研课题项目相结合,将培养科学素养和开拓创新思维贯穿其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研讨,建立研讨式学习环境。研讨课既可以面向某一特定的学科交叉班,也可以面向全校所有的学科交叉班。学校鼓励不同的学科交叉班教师指导小组联合开课。
3.学术交流计划
科研团队要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比如,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撰写会议报告、科技论文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执着科学研究的信心,为其之后的科研课题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指导小组支持、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学科竞赛等活动。
4.课题研究计划
组织设计学科交叉研究课题,组织并指导学生参与并完成科研课题,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将其参与科研课题形成的研究成果转换成学生的创新学分或者毕业设计(论文)学分。
5. 创新实践计划
把学科交叉班建设与学校创新实践中心建设相结合,加强学科交叉班的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和支持学科交叉班教师指导小组根据创新实践中心的软硬件条件制定相应的创新实践计划并组织相关教学活动。鼓励教师指导小组以多种方式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本科教学资源。
(五)教学改革
教师指导小组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建立以研讨式、研究性为主的教学模式,锻炼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的能力。科研团队应主动为学生开设研讨课,教学内容面向科研实际课题和学科前沿,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更多地采用案例、课题项目等形式,加强师生研讨互动;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适宜的科研课题项目,以课题研究贯穿始终,全面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六)保障条件
学校为“学科交叉班”学生以及科研团队给予经费和政策支持,保障“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
1.学生
“学科交叉班”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可以替代原专业选修课学分,参加科研团队的研讨课可替代专业计划中的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参与学术交流活动计入创新学分,参与科研课题而形成的以学生为主的研究成果可替代毕业设计(论文)学分。
在遵守国家和学校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学校的保研和国内外学术交流计划优先考虑学科交叉班学生。原则上,从学科交叉班申请保研的学生应参加学校夏令营并获得学科交叉班教师指导小组的推荐。经教师指导小组认定并提出申请,交叉班的部分教学活动可以替代学校夏令营。
2.教师指导小组
对教师指导小组中的教师实行特殊考评政策,如指导教师考评中的公益活动项计满分;指导“学科交叉班”学生工作量,参照毕业环节工作量计算;单独开设的研讨课参照研讨课工作量计算;所有教师指导小组成员等同本科生导师,参与有关本科生导师制的评选和奖励等。
3.经费支持
学校给予一定额度的经费支持,同时鼓励科研团队自筹经费。对于以学科交叉班学生为第一作者的学术论文、专利等,经“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计划”领导小组认定可以向学校申请一定额度的奖励。
(七)考核机制
学校加强对“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计划”的考核。“学科交叉班”教师指导小组和学生要提交年度总结报告和年度经费使用情况报告。学校鼓励学科交叉班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同时,学校鼓励学科交叉班指导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申报教学成果奖等。对于考核结果合格的“学科交叉班”给予继续支持,考核结果优秀的“学科交叉班”给予重点支持,对于考核结果不合格的“学科交叉班”取消资格、停止支持。
(八)质量监控
针对“学科交叉班”学生跨专业选课、研讨课、学术交流、科研课题研究等活动,建立专门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对于研讨课教学质量,主要评价重点放在课程内容的前沿性、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和成绩考核评定的灵活性上。研讨课学习效果与科研体验与科研课题研究能力挂钩,由科研指导团队对“学科交叉班”学生给予定期能力考核,提出改进意见。“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计划”定期召开总结交流会,听取各方面人员对于“学科交叉班”进展情况的汇报,针对存在问题进行讨论并及时进行调整。“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计划”学术指导小组就“学科交叉班”培养模式、实施情况、工作进展等问题定期向学校公开汇报。